“瘰疬痰核”属于中医病症范畴,用于形容特定的身体病理表征,其成因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及痰湿等因素紧密相连。瘰疬,主要表现为颈部出现如串珠状的结块。中医认为,其根源多是情志失调。当人长期处于忧思恼怒状态,肝气便会郁结不畅。
肝失疏泄,气郁则化火,火邪炼液,致使津液凝聚成痰。痰火相互搏结,沿着颈部的经络阻滞停留,逐渐形成了瘰疬。这些结块初期质地较硬,推之可动,无痛感;随着病情进展,结块可能会逐渐增大、融合,后期甚至会出现破溃,流出清稀脓液,久不收口,形成瘘管。痰核,是指皮下生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的硬结。其形成与人体的痰湿内生关系密切。脾胃为生痰之源,若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水湿无法正常代谢,就会积聚成痰。痰邪与体内的气滞、血瘀相互勾结,停聚于皮下,从而形成痰核。痰核一般不红不肿,按之不痛,边界较为清楚,活动度尚可,常见于颈项、下颌、四肢以及腋窝等部位。无论是瘰疬还是痰核,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都反映了人体内部气血不畅、痰湿凝滞的状态。在诊断时,中医不仅关注肿块的外在表现,如形态、大小、质地、活动度等,还会仔细查看患者的舌苔、脉象,询问其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以综合判断患者的整体体质和病情发展阶段,从而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多采用化痰软坚、疏肝理气、健脾祛湿等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消散结块。
瘰疬痰核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1、情志调摄: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情志不畅易加重肝郁,促使痰火内生。可每日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冥想、深呼吸,放松身心,舒缓压力。也可多参与社交活动,与亲友倾诉交流,避免情绪过度压抑,维持气机的顺畅运行,以助于缓解病情。
2、饮食宜忌:饮食上要遵循清淡原则,减少肥甘厚腻、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此类食物易生湿生痰,加重体内痰湿之邪。可适当多食用具有健脾利湿、化痰散结功效的食物,如薏米、芡实、海带、紫菜等。日常烹饪方式尽量选择蒸煮,避免油炸、油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