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

宋金牛郎織女銅鏡,廣東省博物館藏

高句麗墓壁畫中的牛郎織女形象,公元408年

銀河月,選自月岡芳年繪《月百姿》

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很早。[5]牛郎織女之說最早記載於《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這裡的牽牛和織女是兩個星宿名稱。牽牛星即「河鼓二」,在銀河東邊。[6]織女星又稱「天孫」,在銀河西邊。兩個星宿隔著銀河遙相對望。到了漢代的《古詩十九首》第十首《迢迢牽牛星》提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時牛郎織女才開始有了人格。西漢劉安《淮南子》中有「七夕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的記載,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中則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記載,可知當時民間已有牛郎織女度銀河相會並有鵲橋的傳說。七夕也起於漢初武帝之時,因為武帝出生於七月七日。[7]三國魏曹植《九詠》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這時兩人已成為夫婦。

漢代牛郎織女傳說在流傳過程中同時遇到了董永傳說,從而形成了牛郎織女傳說與董永傳說互相影響的現象,主要的因素是女主角都是天上的織女。晉朝干寶的《搜神記》同時收錄這兩個故事。

南朝梁殷芸《小說》提到:「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機杼。天帝怒,責另歸東西,但使一年一度相會。」[8]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然成形。

最早記載天上仙女洗澡被偷仙衣的情節,是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四中的《毛衣女》故事,「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這類故事被稱為「羽衣仙女」,又稱「天鵝處女」故事(Swan Maiden Tale),是世界級的故事情節。[9]董永傳說吸收了《毛衣女》故事中的仙女沐浴母題,同時吸收了《田崑崙》故事中的尋母母題。晚唐五代敦煌殘卷《董永變文》提到董永的兒子董仲七歲外出尋母,有道士孫賓告訴他:「阿耨池邊澡浴來,先於樹下隱潛藏。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旁。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縱見小兒郎。」宋代張耒的《七夕歌》將牛郎織女的故事進一步整合,但劇情仍未提及偷衣娶妻之事。[10]明朝萬曆年間朱名世的小說《牛郎織女傳》首次在故事中添加了牛郎趁織女洗澡偷衣的情節。

目前流行的牛郎織女故事是結合了「董永與織女」、「毛衣女」、「兩兄弟」等情節,並且加入鵲橋相會,七夕等民俗。如于長敏所說:「文學家從牛女兩星座聯想到一對戀人,又從天上聯想到人間。人間已有飛鳥化女洗浴說(如〈田崑崙〉),有織女下凡說(如〈董永與織女〉),有人鳥結婚生子說(如〈毛衣女〉),將這幾個傳說綜合起來,並與文學家創造的牛郎織女愛情傳說聯繫在一起,便逐漸產生了〈牛郎織女〉的傳說。」[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