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文物局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兰州市按照全国、省普查办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普查开展期间,兰州市文物局作为全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精心组织、辛勤工作,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并取得丰硕成果,为科学评价全市文物资源价值、健全文物保护体系、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文物普查的组织及开展情况
2013年5月兰州市正式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成立了兰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文物局。全市8个县、区先后成立了相应的普查机构和普查工作队,建立了普查联系协调机制和进度督导、专业指导工作机制。
为保证普查的进度和质量,兰州市文物局于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分别举办了首期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班暨各县区文广(文化)局长、博物馆(文化馆)馆长会议和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培训班。对全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和业务细化培训,两次集中培训共培训人数170人次,提高了普查工作队伍整体水平,确保了普查工作质量。
普查期间,兰州市文物局采取连续不断地在省市各大媒体,利用平面、立体多种宣传手段,对我市文物普查工作进行多方位报道;指导县、区文物部门在各乡镇、街道张贴标语、散发宣传品、制作展板、挂图,积极开展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在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极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利用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宣传日活动,多次举办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意义宣传、成果图片展等专题展览展示,较好地营造出了文物普查工作氛围,赢得全社会关心支持文物保护和普查工作。
二、普查各阶段工作成果
2013年单位普查阶段,兰州市文物局采取普查进度周报制度和月通报制,随时掌握和督促各县区进度,开展全面检查督查,对各县区的回收表格进行了抽查,以确保普查质量。2013年10月中旬,完成了全部表格的回收、汇总和回头查看工作,在全省处于前列。经普查汇总,兰州市共有市属、县(区)属国有单位2440家。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格发放2440份并全部收回,完成率100%。反馈收藏有文物的共33家。
通过对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的调查和市级普查办初步认定,我市文物系统外有14家国有单位反馈有文物收藏。经省级专家组认定,我市国有单位新发现、新认定藏品1115件/套,新建或重建藏品账目及档案1473件/套。普查中发现的兰州市晏家坪墓出土的现藏于兰州市博物馆的明青玉双螭耳杯等199件珍贵文物弥足珍贵。
文物信息采集登录阶段,我市各收藏单位采取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整理、边建档、边报送的方式进行数据录入,兰州市文物局严把审核关,边审核,边提交, 把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普查全过程。2015年10月,我市全面完成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及市级审核工作。2016年8月,我市登录上报的全部数据通过省普查办专家审核。
三、在普查中开展的其他工作
一是完善了普查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兰州市文物局在普查开展过程中,要求各收藏单位对现有部分不符合登记规范的文物进行了重新登记,促使各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各收藏单位根据普查工作要求对平台录入文物信息进一步完善,确保了此次文物普查数据的准确性。
二是积极开展普查成果开发、利用。通过对全市可移动文物科学、规范、全面的调查、认定和登记,文物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挖掘整理,文物价值进一步凸显。2015年10月,兰州市文物局编纂出版了《兰州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集萃》,入选文物 128件/套,较全面的诠释了兰州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的特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介绍了入选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兰州市文化、历史的了解,提高了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榆中县博物馆先进事迹材料
榆中县博物馆自2012年10月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按照榆中县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安排,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依据“健全文物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编制国家珍贵文物名录”的要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普查,卓有成效地开展普查工作。通过对全县可移动文物科学、规范、全面的调查、认定和登记,全面掌握了我县可移动文物信息,促进了文物资源整合利用,有效发挥了文物在经济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全面完成全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本次普查全县共普查国有单位495个,其中机关133个、事业单位308个、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42个、其他国有单位12个。 共发放调查表495份,回收调查表495份,发放率和回收率均为100%,调查覆盖率100%。本次认定有文物的单位数量为4家,分别是县博物馆、县档案局、县委党史办、榆中县青城镇人民政府。认定县委党史办文物数量67件,县档案局文物数量11件,青城镇人民政府文物数量56件,以上共计134件文物为新认定文物数量,。普查登记榆中县博物馆文物数量为3928件。
二、具体做法
一是广泛宣传,积极行动。通过媒体报道、电视宣传、召开会议等形式使社会各界了解普查的意义、内容和范围,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普查工作的良好氛围,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区域分片,同步推进。按照实际情况,全县分为三个片区即县城片、川区南山片和北山片。榆中县博物馆采取分组分工、同步推进的措施,全面开展普查工作。
三是人员包片,明确责任。按照片区划分,人员也相应分为三组,任务到人,各负其责。
四是限定时间,保证进度。按照省市普查办的进度要求,各组按照责任片区普查任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进度计划并合理安排时间,加班加点,严格按时间安排及进度节点如期完成普查任务。
五是提高效率,确保质量。为了做到不漏单位、不漏文物、信息采集全面、数据统计真实、分析认定准确、签字盖章到位,普查队员分散深入每个单位一边指导自查,一边填报普查登记表,采取自查摸底、信息采集、填表签字盖章、登记表收交一次性完成的办法,使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从而确保了普查质量。对于有收藏文物的单位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体认定普查;对于分散的各个小学则在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在网上各自下载表格,县普查办安排专人指导填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六是分组进行,密切配合。县博物馆按照普查办的安排针对全县4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普查及信息录入工作,特别是根据文物数量较多的县博物馆工作实际,将普查人员分为4个组即文物信息采集移交组、照相组、文物接交入库组、文物信息电脑录入登录组。文物信息采集移交组由3名人员组成,负责文物的名称、数量、质地、时代、来源、尺寸、质量(称重)、器形描述等文物信息的采集、文物表面尘土污垢的处理及文物的移交工作;照相组由3名人员组成,负责各件文物的正面、背面、侧面、顶部、底部的照相工作及照片号的登记工作;文物接交入库组由3名人员组成,负责文物的核对接交及入新库房,并完成文物的上架及登记工作;文物信息电脑录入登录组由2名人员组成,负责文物所有信息和单位信息的录入和登录工作。各组之间紧密配合,于2015年5月底完成了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普查采集登记、移交上架及信息录入登录工作,同时完成了另外3家文物收藏国有单位的文物普查登记、信息采集、照相及信息录入登录工作。信息在两台电脑上分别录入,并在录入后进行核对,及时改正错误信息。普查办工作人员都能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文物库房内没有暖气和空调,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普查工作大多都是在冬天完成的,因为文物库房内没有暖气,在库房内还要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普查人员都以高每天在电脑前录入信息,一坐就是一整天,常常是头昏眼花。但大家都克服了种种困难,全力以赴完成了普查任务。
七是认真核对,没有遗漏。在普查工作过程中,普查小组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在表格设计、采集文物信息的要素、照片的连贯性、清晰度、分辨率及各部位的特写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工作,并及时对文物照片进行了与文物一一对应的编号,对每件文物的信息都认真核对了原始档案,做到了文物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文物信息登录人员每天及时对普查采集的文物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忘我工作在普查第一线,手被冻肿和患感冒是家常便饭;在拍摄文物照片时,既要考虑到文物的安全,还要把文物的各个侧面和顶部、底部拍全,拍照人员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但是大家一句怨言也没有;文物入库人员将文物上架后,加班对文物的柜架号及文物在柜中的具体位置一一登记标注,确保在找文物时能做到及时、准确;
八是指导到位,同步推进。榆中县普查办人员在搞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及时指导榆中县委党史办公室、榆中县青城镇人民政府、榆中县档案局完成了文物普查、文物认定及信息录入登录工作。五是编制名录,及时上报。榆中县普查办在完成全县普查工作任务的同时,及时编制了国有收藏单位名录,并及时上报市局。
魏学惠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魏学惠,女,汉族,生于1969年9月6日、西北师大历史学博物馆方向专业,本科学历,文博副研究馆员,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魏学惠同志自1992年至今在永登县博物馆一直从事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法治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团结同事,以身作则,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
在开展普查工作之初,魏学惠身为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的负责人,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学习,掌握熟悉普查流程,之后根据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结合我馆馆藏文物的类别和特色,与普查组成员进行了全面的协商沟通,制定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普查工作分工及任务,购置普查所需器材,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普查中,独当一面,全程参与文物普查工作,并负责文物普查的整体安排和业务指导,对我馆普查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组织带领工作人员进行普查,使普查工作如期开展,并圆满完成普查任务。
永登县博物馆藏品数量较多,除彩陶外,多为文革中没收或据传为土司文物,来源尚不明确,魏学惠同志通过翻阅资料和向退休同志询问大致弄清了部分藏品的来源情况。对馆藏文物的账册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补充完善,为文物普查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现有部分书画不符合登记规范的文物命名,查找资料,向有关专家请教解决问题。魏学惠同志对馆藏2907件文物件填写《藏品登记表》时,对文物的馆藏号、名称、原名、时代、类别、质地、级别、数量、质量、尺寸、来源、入馆时间及完残程度等信息根据藏品账册对照实物逐项核实,并完善了馆藏文物数据,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对所有文物按照规范进行多方位的影像信息数据采集,建立了馆藏文物影像信息。为文物账册的信息完整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魏学惠同志在对文物数据录入审核上报过程中,认真负责,面对重复的工作内容,克服急躁情绪,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保证了数据的准确及时录入。在文物影像信息采集过程中经常忘记下班时间,白天采集文物影像数据,晚上加班整理数据。同时核对了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漏填的信息进行补充,尤其是命名中存在的信息不完整或信息不准确,在审核中都进行了逐项修改,保证了文物数据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充分发挥所学专长,对工作耐心细致,精益求精,数据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在长达四年多的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魏学惠同志不论是在库房还是文物展厅,文物影像信息采集还是《文物登记表》填写,都能克服工作枯燥和安全责任重大的压力,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踏实肯干,认真负责,在确保文物移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了这次我馆规模最大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普查工作中,魏学惠同志四年如一日,年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无论是寒冬还是署夏,在气温零下而且没有取暖设备的库房按时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在无数个深夜的登录平台上,恪守职业规范,不忘初心的忘我工作,牺牲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休息日和白天黑夜的连轴转,同时也将工作变成了生活,生活变成了工作,这就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基层普查员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担当。
朱亦梅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朱亦梅同志自2012年10月开始至2016年9月结束,全程参与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录入文物数据,补全相关化石等文物图片尺寸,补量彩陶腹径尺寸,协助拍摄丝绸图片;对彩陶博物馆进行查物对账、协助拍摄彩陶博物馆文物;彩陶库查物对账对图片对号、补拍图片,协助字画库拍摄图片等。
朱亦梅同志积极参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专项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在岗位上表现出色。在文物数据录入方面,坚持按照普查进度做好分工领域的文物数据录入工作。在普查的初始阶段,积极参与,普查期间,遇到问题全国和省级及市的普查群咨询请教,软件或网页经常又打不开等影响工作进度的问题,未解决这个问题,在网上等专业人员指导和修正,等候到午夜也不为鲜见,在工作中结识了良师益友。有一段时间,全国都在录入上传工作,单位的网络速度慢或电脑速度慢,只有在周六周日和下班时间,进行上传。虽然管理彩陶库的工作,在普查中时有交叉互助,文物信息采集阶段,协助完成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朱亦梅同志同时是市级普查办文物鉴定小组成员,2015年,针对2000年后征集的彩陶及其他文物的鉴定定级一百多件,参与字画库鉴定定级文物500多百件。在此工作中,标识出所要鉴定的文物,打印出所要鉴定文物的彩色图片及相关信息,在具体工作中仔细听取鉴定专家的意见和结论,利用专家休息时间并加班加点将当天结果汇总总结及时高效的完成工作,此项工作本人得到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的肯定表扬。工作任务就是进行分解后的主要是程序规划和对程序的严格贯彻和落实,执行力的力度就是工作效率的体现。
朱亦梅同志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期间,其他工作正常开展,参加了2013年红山根汉代墓葬发掘工作和2014年皋兰县汉代墓葬的发掘工作等。关注学习国普群和省普群中好的做法,将学来的经验和自己的思考所得融为一体,解决在普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简单直白的数据总结,并不能体现你在录入工作中的所获得的学习机会和对馆藏文物的进一步相关信息的了解掌握的收获,同时因为一遍遍的对物查账和图片、尺寸、重量、出土征集等的核实,使你对一个个具体文物藏品的进行对话的趣味及辛苦的快乐,在此将你的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里的周日周六化作一份工作的收获和完成任务后的欣然。
在完成文物普查数据录入工作的同时,关注全国的文物普查数据录入进度,全国文物普查信息网的成果展示一栏,经常翻阅学习其他文博单位的藏品,开阔眼界。本馆彩陶库藏有一件汉代的“鼎”,但是查看原物,三足不齐,摆放不正,在对“文物成果”的展示里,学习到这种器物称作“欹”,至今也有生产,是古典传统文化里的“谦受益、满招损”的警示。欹,水若满则倾倒,不满则正。在普查中此类收获多有心得。
同时,2016年还担任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汇编——张启芮主编的《靖远精品文物图录》一书专家审核(学术顾问)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