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出嫁时,母亲为什么会哭?

女儿出嫁时,母亲为什么会哭?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网友写了上面的内容,看后心里深有感触!除了心里真佩服她情感的细腻、对亲情的珍爱和不凡的文采,这篇短文也触发了我回忆起20多年前,我还是清晰的记得,我自己的三位姐姐出嫁时的情景,母亲把姐姐送出门时,眼睛就是留下了深情的、难舍的眼泪……流到了那沧桑的脸颊、流进了那岁月的皱纹……再自己孤单的用手抹掉、擦净……这个动人的情景,我都看在眼里,也很理解母亲的心情,我只是用眼睛默然的看着母亲动容的形态。那时候我的心情是那种说不出来的那种复杂的感觉……

是啊!父亲和母亲,特别是母亲,从女儿出生到长大成人,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冒风冒雨,顶寒顶热,操心忘食,无私付出,百般呵护,疼爱有加地把女儿从一把尿、一把屎、跌跌撞撞、扶扶持持,呵呵护护的教会她走路、发烧感冒、小病大病、灌药、喂药、肌注、打吊针、打防疫针、上幼儿园、上学堂、辅导她学习、带她参加一些课外活动,郊游、教她一些社会知识、指导或帮助她走上社会以及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等等;从最初艰难的产育、慈爱的哺乳到长大成人等等,这20年左右的时间里,付出的心血、汗水、物质等精力物力,是多么的巨大啊!培养的过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而等到女儿刚刚可以独立自主了,女儿也是刚好到要出嫁的年龄了!作为父母的,特别是作为母亲的,看到从自己肚子里,小心翼翼地,难受地度过了十月怀胎,再艰难痛苦的生出来、顾前顾后的教育,自己精心培养出来的、心爱的、视如掌上明珠的女儿已经刚刚长大成人了的女儿,在一朝一瞬间,被一个叫女婿的男人牵走、娶走,是多么的于心不忍啊!难怪很多作为母亲的,在女儿要出嫁的时候,依依不舍的走出家门的时候,会大声的痛哭,甚至哭晕了……!

我想,这是母爱的一种心疼的、若有所失的、难舍的、难受的、深情的、深切的、发自肺腑的、可歌可泣的呐喊啊!

我想,哪一位热爱子女的母亲不会为这一件事、这一种情景动容呢?!

我想,这是母爱的一种伟大的情感抒发啊!

……

前面谈到了女儿出嫁时,母亲为什么会哭,那种伤感、心疼、难舍的原因。那么,母亲哭的原因真的只因如此吗?

作为父母的,特别是作为母亲的,好不容易把女儿培养长大成人了,终于能够独立自主了,并且可以跟一个相爱的男人成家立业了,在出嫁时,所留下的眼泪其实也包含着一种难以比喻的喜悦在内。试想,社会上好男人是很多啊,但是要找到一个年龄、文化、性格、修养、长相、甚至经济实力等等方面都适合自己女儿的,何尝那么容易啊!虽说很多男人都很优秀,但是爱情的事,也都需要靠机遇缘份、兴趣爱好、密契投机、彼此顺眼、相对般配等等方面的条件来促成啊!所以很多女儿的婚事,也让一些父母,特别是作为母亲的,一直操着心,常常挂在嘴边上。例如你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唉呀,我家那女儿啊!不知道为什么啊!年龄那么大了,怎么还没有找到对象啊?!‘’……真庆幸自己的女儿啊,如今终于有了意中人了,而且彼此都相互爱慕,真是一件欢喜的大好事啊!这不是吗?!例如:前几天在大路口,遇到了邻村的一位某阿妹,她笑容满面的,似乎与我一样高兴的对我说:“哇!某阿姐啊,听说你的女儿要出嫁了啊?!那就好啊!我也跟你一样欢喜啊!”而作为人家母亲的通常都会这样回答:“是啊!是啊!大家都一样欢喜!”————这是社会上、特别在乡村上,最常见的情景和对话。可见,女儿出嫁时,作为父母的,特别是作为母亲的,看到女儿终于有了彼此都相爱的意中人,并且,今天就要出嫁了,那种心情也是很高兴的啊!那种因为感动而留下的眼泪,其实也是包含着喜悦的心情在内啊!正所谓悲喜交加也!

【后言】

其实,“出嫁”和“娶妻”这两个词语,是一种很古老、很封建的说法,是一种建立在“父系”社会上的一种单向婚嫁方式,即女方通常是要嫁到男方家里去的,到男方的家里生儿育女,组建婚姻家庭。而这样的婚嫁方式,虽然女方的父母也不乏高兴、喜悦之情,因为,自古以来,习俗就是这样的啊,通过一代一代的习惯性传承,这种古老的婚嫁方式,已经习惯地被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脑海里,变成了习俗;但是,这样的单向婚嫁方式,也总是让人家作为父母的,特别是作为母亲的,会骤然感到若有所失啊!而正是这样,社会上,特别是在乡村上,总是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女儿养大了,是别人的。这句话听起来,让人多多少少都会意识到里面含有一丝丝悲观、消极的思想。真让人扫兴……

时代在发展、演变,为什么一些陈旧的思想还没有发展、演变呢?!依个人看法,其实,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女儿养大,实际上应该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责任。女儿长大了,就应该让她们独立自主的去组建自己的家庭,过上她们自己选择的婚姻生活,也没有什么可以觉得“若有所失”的!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来就是这样延续的。而“出嫁”和“娶妻”这种古老的,偏向的习惯性称法,个人认为,不应该让它再继续延续下去了。不管男女双方打算在哪里安置婚姻家庭,就把它称为中性的、具有时代感的“结婚”吧!这样感觉好像更好一点,体现了男女双方的平等, 也让女方父母不会感到“若有所失”(当然,原来固有的思想或口语的表达方式,一部分还是会存在和延续的)。再一个就是,个人认为,让通常男女双方各自摆席庆祝“娶妻”和“出嫁”的习俗,改为“新郎”和“新娘”和双方各自的父母、亲人、朋友、同事等等一起共同举行庆祝的,皆大欢喜的“联婚”庆典方式。这样是不是更加好?!这样何尝还会存在着“若有所失”的情感或心态呢?!这样是不是更加完美呢?!

声明

文/山村猎人(陈楚峰)

图/安静先生 佚名

编辑/后生仔着拼

发布/潮汕人家

文章、图片均为原创作品!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署名,

谢谢您的合作和配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